兩會熱詞:供給側改革、智能制造儀表新概念
來源:本站 作者:管理員 發布時間:2016-03-11 09:45:13
兩會已經結束,其中供給側改革和智能制造兩個詞成為了會議上的熱點。何時“十三五”中能處理好這兩個問題,中國經濟就可以更上一層樓。今天,筆者給大家帶來各位代表的發言。
王信代表:智能制造發展頂層設計亟待完善
據統計,目前我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不足美國的10%,而在高端制造領域,美國勞動生產率是我國的20倍以上。由于不是制造業強國,我國很多產品標準低、層次低、競爭力低,大量高端產品仍需進口,甚至出現了出國游變成購物游的現象。對此,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王信指出,當前為社會提供消費品與工業品的制造業,已經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而智能制造對于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提升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建議我國加快發展智能制造產業。
王信指出,近年來我國實施了核高基、數控機床等科技重大專項和智能制造專項、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加緊推進智能化進程,取得了一大批相關的基礎研究成果,攻克了一批長期嚴重依賴并影響我國產業安全的核心高端裝備。盡管總體看從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視智能制造發展,也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推進,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制約了智能制造快速發展,首先就是頂層設計還不夠完善。
近年來,美國、德國、韓國等制造強國都已圍繞智能制造作了戰略部署。美國借助實施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加強信息物理系統(CPS)軟件開發和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德國推行“工業4.0”戰略,搭建以CPS為核心的智能制造系統架構;韓國積極促進制造業與信息技術(ICT)相融合,計劃在2020年之前打造1萬個智能生產工廠,將20人以上工廠的三分之一都改造為智能工廠。面對發達國家的高端擠壓,我國急需抓緊出臺相應規劃和標準,既要防止空喊口號,也要防止一哄而上。
其次是智能制造服務體系還不健全;三是實施智能制造受資金制約嚴重;四是智能制造裝備基礎薄弱,核心部件和裝備大量依賴進口。
加快出臺中長期發展規劃
為更好地促進智能制造發展,提升我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加快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王信建議抓緊研究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
“得標準者得天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競爭法則。推進智能制造發展,必須標準先行。王信建議加快出臺智能制造中長期發展規劃,并加緊組織專家從國家層面對智能制造標準體系進行頂層設計,既接軌國際標準,又要具有我國特色;既吸收國際現有先進成熟技術規范,又要加入我國對智能制造技術路線的規范和標準,特別明確相關數據接口及協議等重要環節,為自主智能制造裝備的應用和互聯互通提供標準,防范國外技術和關鍵部件、設備在國內形成壟斷,制約我國智能制造自主發展和產業安全。
搭建國家級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臺,為各行業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支持。突出實施智能制造的主動權。建議由政府引導國內重點科研機構院校、行業協會組織、關鍵軟硬件生產企業和有關示范應用用戶等聯合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加快軟硬件的聯合開發和攻關,適當引入德國西門子等智能制造國際知名合作伙伴,建設行業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并加強個性需求解決方案的研究和支持,為行業智能制造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的同時,不斷完善標準體系。
加快發展自主裝備
加大對智能制造裝備的支持力度。目前,我國智能制造裝備多為進口,不利于產業安全,急需大力支持自主智能制造裝備加快發展。建議加大對智能制造裝備自主研發和產業化支持,掌握核心技術;注重產需合作,落實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保險補償政策,加快自主裝備產品的示范應用;對智能化改造項目加大技改貼息的支持力度;支持和引導國有、地方金融投資機構參與智能制造裝備企業成果轉化和建設智能化工廠,并給予資金支持;加快落實八部委《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努力克服當前實體經濟發展遇到的資金困難,促進智能制造裝備生產企業加快優化產品結構,為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提供有力保障。
夯實智能制造的發展基礎。我國智能制造還處于起步階段,為防止產業發展的空心化,必須夯實基礎。建議緊密結合《中國制造2025》“四基”發展要求,加快產業技術基礎研究,特別是智能制造設計、應用、控制等系列軟件開發和自主化;在強基工程中對有關智能制造關鍵部件和傳感器給予重點支持;加大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等16個科技重大專項中有關工業機器人、控制芯片等的攻關和產業化。加大對智能制造專項和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的支持,堅持產學研用共同推進的方式,加快智能制造裝備自主發展,增強智能制造模式的可復制性;探索在高危行業和流程制造行業實施整體智能制造提升計劃。
張震宇委員:穩工業取決于傳統產業存量調整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工信廳副廳長張震宇今年兩會上針對推進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問題提出了四點建議。
制造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一方面是以提升產業競爭力為目標,加快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另一方面是以穩妥處置僵尸企業為重點,積極化解過剩產能,不斷擴大適應市場需求的終高端產品有效供給。為此,張震宇建議首先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在當前三期疊加的大背景下,工業能不能穩住,主要取決于傳統產業和企業的存量調整,不僅能激活沉淀其中的大量資源,也能為新動能成長提供更多營養。技術改造投資省、見效快,對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具有杠桿效應和關鍵作用。
二是著力深化產融合作,破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為實體經濟減負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取向,主要包括降低交易、人工、物流、財務等成本和稅費負擔。據河南近千家工業企業的調查問卷顯示,企業財務成本居高不下、融資難融資貴已成為企業運營成本高企的最突出因素。建議著力深化產融合作,研究制訂重點企業和項目產融對接方案,組織各種形式、重實效的銀企對接活動,積極探索產業投資基金等各種有效方式,構建政銀擔企合作長效機制,切實增強資本支撐產業的能力。
三是穩妥處置僵尸企業,積極化解過剩產能。要按照多兼并少破產的原則和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辦法,逐步實現市場出清。建議盡快制訂出臺僵尸企業界定標準,以此為依據指導地方深入排查、摸清底數。要因業因地因企制宜,加快研究制訂全面配套的政策體系,尤其是完善資產處置和職工安置方面的財稅、金融政策。工作中,要充分尊重企業意愿,更加注重運用市場化手段推進兼并重組,避免拉郎配,對僵尸企業處置任務重、財政困難的地方,中央財政要給予專項獎補。
四是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加快中國裝備“走出去”。建立支持國際產能合作和裝備“走出去”的部際協調機制,制訂具體支持措施,協調重大境外競標項目等問題。整合各方資源,搭建國際產能合作和裝備“走出去”信息服務平臺,及時發布各國投資風險等信息,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本文來源:中國儀表網,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