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體滑坡再發生 發展自動化監測技術刻不容緩
來源:本站 作者:管理員 發布時間:2015-12-22 08:51:59
12月20日11時左右,深圳一工業園區發生山體滑坡,致22棟民宅和廠房被埋,截至目前涉及失聯人員91人。令人痛心的是,這場突如其來的事故其實是“人禍”,由人工堆土垮塌造成,原有山體并未滑動。
我國是個多山的國家,早期滑坡監測依靠人工,安全問題牽動著人們的每一根神經。但遇到下雨和夜間,難免形成監控缺失,于是自動化檢測技術成為人們的期待的“保護符”,應用最成功的案例是陜西驪山滑坡自動化監測技術。
驪山經過一年多的施工、試運行等,包括固定測斜儀、地表位移計、雨量計、攝像頭等19個設備分布在了合適的區域,展開24小時監控,最終建成了全國領先的自動化監測系統,覆蓋的監測內容全面、設備先進,精準的檢測技術被廣泛引用,成為解放人工的一大利器。
這種自動檢測技術不僅減少所需人工,同時是一種依賴儀器儀表,涉及物理學、電子學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性技術。與傳統檢測技術相比,它可以減少人們對檢測結果有意或無意的干擾,減輕人員的工作壓力,從而保證了被檢測對象的可靠性。
這也多虧了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人們就對傳感器的可靠性和故障率的數學模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使得監測系統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大幅度提高。驪山滑坡自動化監測系統的施工方透露,這套設備的核心傳感器都是國產的,其中固定測斜儀中用來定位定向的“石英撓性加速度計”,其精度為0.001毫米,曾在“神八”、“神九”與“天宮一號”對接時發揮重要作用。
雖然已經有成功應用的案例,但遺憾的是這項技術至今仍在繼續研究升級中,現有成果也未廣泛普及。在11月麗水發生的滑坡事故中,就有專家表示,當前我國主要采用激光測距儀、伸縮儀、土壤濕度儀等山體滑坡監測方法和系統,存在自動化程度低、位移監測精度差、難以反映山體整體變形、無法實現實時監測和預警等缺陷,監測效果難以達到要求。
針對這些難題,相關研究人員已經在加快速度攻克技術難關。據了解,目前國內正在研發通過自主的北斗衛星導航技術的監測技術,這將成為我國未來監測山體滑坡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自動化監測技術還在加強的現階段,我們更應該提高自身的警覺性。安全的“海恩法則”告訴我們,每一宗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3000宗事故隱患。 這次深圳滑坡事故中,渣土堆填處原本是一塊平地,經年累月靠著自然山體堆填工業渣土,竟然“堆起來的泥有百米高”。令人意外的是,在這種不安全誘因這么多的地方,監測系統竟然未充分安裝到位,導致事故發生后在場人員全靠肉眼辨別危險?,F在救援隊伍正在用探測儀等先進儀器儀表設備對事故現場進行搜救中。
滑坡事故的再次發生告訴我們,未雨綢繆是必要的,同時也對技術發展提出新的要求,我們要大力發展自動化監測技術,不斷提高監測系統的可靠性,繼續拓展其在儀器儀表領域的應用并努力將這種技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設施中,從而確保生命安全,遠離天災和人禍。(本文來源:中國儀表網,轉載請注明出處)
文章鏈接:中國儀表網 http://www.ybzhan.cn/news/detail/52572.html